到了1828年道光时期,随着清廷巡抚麟庆前往参观少林寺,代表道光帝颁布旨意,“谕以少林拳勇,自昔有闻,只在谨守清规,保护名山,正不必打诳语”,算是肯定了少林武僧练拳的合法性,然而对其功夫的局限,依然仅限于本寺僧人,严禁向民间百姓传授。

清廷对于少林功夫如此忌惮,仅仅因为其厉害吗?真相当然不是这样。

17世纪,随着满清入关,代替明朝取得了全国的统治权,虽然南明和吴三桂等大小势力先后平定,民间却依然有着不少反清复明的组织,比如十分出名的洪门,他们以联系洪拳作为名义,秘密结社进行斗争,包括洪门在内,不少人更是将武林圣地少林寺作为了招牌:“猛勇洪拳四海闻,出在少林寺内僧;普天之下归洪姓,相扶明主定乾坤。”

至于另外一个反清组织白莲教,不少人也是以少林武功的名义大规模招徕民众。

因此早在1646年,顺治皇帝就下令:“如遇各色教门,即行严捕,处以重罪。”但是对于少林寺,考虑到其名气和民间影响,起初还算是客气。

然而到了康熙之后,这里开始被清代君主认为是“藏匿反贼”的窝点,开始进行打压,河南巡抚雅尔图就曾报告:“豫有少壮之民,习于强悍,多学拳棒。如少林寺僧徒,向以教习拳棒为名,聚集无赖、凶狠不法之辈,效尤成风。邪教之人传意诱骗此等入伙,以张羽翼。”这一番简单粗暴的评价可以说是清廷大员对于少林的认知了。

在此影响下,少林虽然依然存在,但是传武上开始迅速衰落,武术方式,也逐渐注重不怎么张扬的内功,悄悄在清统治者无法监视到的地方进行。

比如雍正拆除门头房之后,武僧就把场地转移到了明末修建的少林寺千佛殿上,在深夜偷偷联系内功,如果读者们如今跑去观看,会吃惊的发现,千佛殿内有48个深刻的脚坑,这正是武僧晚上联系所得到的结果。

等到了晚清,随着热武器的传入,似乎武术也不再那么致命,清廷对少林逐渐放松管控,武僧能够公开习武,与此同时,民间反清的声音当中,多次出现以少林寺作为主题的素材,这也导致民国初年形成了一股少林热,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