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天挺自幼生长在北京,8岁入闽学堂,9岁入江苏学堂,翌年又转到闽学堂高小部,12岁考入顺天高等学堂中学一年级。
1917年,以天挺之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。他非常勤奋好学,除学本系课程外,又旁听别的学科,且天天跑图书馆,抽空读《史记》及《资治通鉴》等书,每天一卷,从不间歇。每周末晚间,常往老学者贵州姚华家听讲文章和金石文字。
1919年,“五四”运动爆发,他走向街头,积极参加示威游行,反对卖国贼曹汝霖。11月,日本帝国主义枪杀福州人民发生以后,他组织旅京福建学生联合会,任主任干事,募捐活动经费,在会刊《闽潮周刊》上以“攫日”笔名撰文,宣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,并多次参加向北洋政府外交部情愿。
1920年北大毕业后,应聘为厦门大学国文教授,兼任厦门大学图书部主任,1921年夏辞职回京,任《京话日报》编辑,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,研究中国文字和音韵,受业于钱玄同和陈垣。参加明清内阁档案整理,引起对明清史研究的极大兴趣,奠定日后从事明清史研究的基础。
1922年秋起,他在中国法权讨论会任秘书。1923年夏,任北京大学预科讲师,教授国文。
1925年,他在北平女子师大兼课。该校师生为了反抗北洋政府下令解散该校的行径,另赁宗帽胡同作为临时校会,鲁迅、许寿裳等去义务上课,表示支持。他也参加上课,并抗议解聘。最后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,教育总长章士钊去职,校长杨荫榆被撤,女师大复校。次年3月,段祺瑞反动政府屠杀游行示威的爱国学生,制造了骇人听闻的“三·一八”惨案,北大死三人,女师大死两人,都是他的学生。女师大蒙难学生刘和珍家极为贫困,他参加追悼会后,提议发动教师为死难家属募捐,甚得支持。
1928年,他赴广州,在广东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任秘书,约四个月,之后到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任教,兼该校秘书。1930年春,任教育部秘书。
同年冬,他从南方回北大任教。1933年,郑天挺任北大秘书长、中文系副教授,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。授《文论》、《古地理学》、《校勘学》、《魏晋南北朝史》、《中国近三百年史》等科。1935年“一二·九”运动中,北大许多主张抗日的爱国学生,被当局逮捕。他代表校方,亲赴警察局交涉,几经周折,终把爱国学生保释出狱。翌年,他发表关于校勘学、清史研究一系列著名文章:《杭世骏<三国志>补注》、《赵一清<三国志>补注》及《张穆<殷斋集>稿本》、《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》、《多尔衮与九王爷》、《墨勒根王考》、《清世祖入关前奏章程式》等,一时享誉史坛。
“七·七事变”爆发,北平沦陷,校长蒋梦麟、文学院院长胡适等人全不在北平,校务重任全落在郑天挺肩上。当时,汉奸日寇狼狈为奸,企图力阻爱国师生南下。他与其他院校负责人一起天天研究对策,组织师生安全撤离,北平沦陷时,校内已无学生。此后,他不顾个人安危,独自苦撑数月。同年11月,他只身南下,辗转到长沙。此时,已由北大、清华及南开三校联合建立长沙临时大学,他改任历史系教授,授隋唐五代史。不久,学校再度南迁,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,他任职不变。1939年,北大恢复文科研究所,他任副所长,负责所内日常事务。他除了忙于校务和教学工作外,还肩负培养研究生之责。他在授课之余,先后撰写《发羌之地望与对音》、《<隋书西域传>附图之地望与对音》、《(隋书西域传)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》等关于西南边疆研究的一组论文,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。
郑天挺作品(上下滑动)
抗日战争时期,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长期侵占东三省,制造“满洲独立论”,炮制“伪满洲国”。他先后撰写了《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统》、《满洲人入关前后几种礼俗的变迁》等论文。用史实说明清代皇室包含着满蒙汉三族血统,早在入关前和内地人民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之关系。后又继续写有关清史杂文《清代包衣制与宦官》、《清史语解》等十二篇,合为一集,以《清史探微》为名,在重庆出版。
▲1948年6月15日,北大校长胡适与出席泰戈尔画展的来宾在孑民堂前留影。前排右五徐悲鸿,右六胡适,左一季羡林,左三朱光潜;第二排左七郑天挺,左八冯友兰,左九廖静文
抗战胜利后,西南联大三校迁回原址。郑天挺仍任北大历史系教授,还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,负责主持北大所藏的明清档案整理工作。1948年底,国民党政府采取“抢教授”的行动,几次派飞机来接,他坚决拒绝。时值北大五十周年校庆,学生自治会以全体学生名义,赠给他“北大舵手”锦旗一面,表彰他在北大任教18年的业绩。
解放后,文管会接收北大,郑天挺任命为校委会委员,秘书长、史学系主任,并指定为常委会书记。1951年,到中南地区、江西泰和县参加土改。
1952年,高等校院系调整,郑天挺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、中国历史研究系主任,从事中国史学教学研究工作。1961年夏,任历史系主任。后参加教育部文科教材编选,任历史组副组长,主编了《中国通史参考资料》8册(与翦伯赞合编)及《史学名著选读》6册,1962年,还应中央党校邀请,为学员讲授清史,并著《清史简述》。1963年8月,任南开大学副校长,9月,到中华书局主持标校《明史》,多次应邀到中央档案馆作有关“清史研究与档案”和“清代史上的乾隆时期”的报告。
1979年,郑天挺任南开大学副校长,受教育部委托主办“明清史进修班”,主编《明清史资料》。同时还汇编其文史论著43篇《探微集》,并担任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主编工作。
▲郑天挺(右二),与启功先生(右一)
▲郑天挺(右)和周一良(左)先生
▲郑天挺(右)和臧克家先生(左)
▲郑天挺(右二)和季羡林先生(右一)
1980年起,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、主席团执行主席,还以81岁高龄参加。发起召开明清史国际讨论会,所撰写的论文,深受与会者好评。
1981年,辞去副校长职务,改任顾问。南开大学为其举办执教60年庆祝会,对郑天挺60年执教业绩予以高度评价。天挺为第三、,政协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席,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。,天挺参加全国人民代表会议,终因积劳成疾,17日住院治疗,20日中午逝世,终年82岁。
郑天挺教授治学严谨,精于比证。早年受老师黄侃、刘师培等的治学方法的影响较大。主张研究历史应从客观事实出发,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求真、求用,认为只有更多地占有资料,才有说服力。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,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,为明清内阁档案的整理研究做出了贡献。此外在隋唐史、魏晋南北朝史、音韵学、历史地理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,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有突出的贡献。
“七·七事变”爆发,北平沦陷,校长蒋梦麟、文学院院长胡适等人全不在北平,校务重任全落在郑天挺肩上。当时,汉奸日寇狼狈为奸,企图力阻爱国师生南下。他与其他院校负责人一起天天研究对策,组织师生安全撤离,北平沦陷时,校内已无学生。此后,他不顾个人安危,独自苦撑数月。同年11月,他只身南下,辗转到长沙。此时,已由北大、清华及南开三校联合建立长沙临时大学,他改任历史系教授,授隋唐五代史。不久,学校再度南迁,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,他任职不变。1939年,北大恢复文科研究所,他任副所长,负责所内日常事务。他除了忙于校务和教学工作外,还肩负培养研究生之责。他在授课之余,先后撰写《发羌之地望与对音》、《<隋书西域传>附图之地望与对音》、《(隋书西域传)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》等关于西南边疆研究的一组论文,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。
郑天挺作品(上下滑动)
抗日战争时期,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长期侵占东三省,制造“满洲独立论”,炮制“伪满洲国”。他先后撰写了《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统》、《满洲人入关前后几种礼俗的变迁》等论文。用史实说明清代皇室包含着满蒙汉三族血统,早在入关前和内地人民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之关系。后又继续写有关清史杂文《清代包衣制与宦官》、《清史语解》等十二篇,合为一集,以《清史探微》为名,在重庆出版。
▲1948年6月15日,北大校长胡适与出席泰戈尔画展的来宾在孑民堂前留影。前排右五徐悲鸿,右六胡适,左一季羡林,左三朱光潜;第二排左七郑天挺,左八冯友兰,左九廖静文
抗战胜利后,西南联大三校迁回原址。郑天挺仍任北大历史系教授,还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,负责主持北大所藏的明清档案整理工作。1948年底,国民党政府采取“抢教授”的行动,几次派飞机来接,他坚决拒绝。时值北大五十周年校庆,学生自治会以全体学生名义,赠给他“北大舵手”锦旗一面,表彰他在北大任教18年的业绩。
解放后,文管会接收北大,郑天挺任命为校委会委员,秘书长、史学系主任,并指定为常委会书记。1951年,到中南地区、江西泰和县参加土改。
1952年,高等校院系调整,郑天挺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、中国历史研究系主任,从事中国史学教学研究工作。1961年夏,任历史系主任。后参加教育部文科教材编选,任历史组副组长,主编了《中国通史参考资料》8册(与翦伯赞合编)及《史学名著选读》6册,1962年,还应中央党校邀请,为学员讲授清史,并著《清史简述》。1963年8月,任南开大学副校长,9月,到中华书局主持标校《明史》,多次应邀到中央档案馆作有关“清史研究与档案”和“清代史上的乾隆时期”的报告。
1979年,郑天挺任南开大学副校长,受教育部委托主办“明清史进修班”,主编《明清史资料》。同时还汇编其文史论著43篇《探微集》,并担任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主编工作。
▲郑天挺(右二),与启功先生(右一)
▲郑天挺(右)和周一良(左)先生
▲郑天挺(右)和臧克家先生(左)
▲郑天挺(右二)和季羡林先生(右一)
1980年起,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、主席团执行主席,还以81岁高龄参加。发起召开明清史国际讨论会,所撰写的论文,深受与会者好评。
1981年,辞去副校长职务,改任顾问。南开大学为其举办执教60年庆祝会,对郑天挺60年执教业绩予以高度评价。天挺为第三、,政协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席,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。,天挺参加全国人民代表会议,终因积劳成疾,17日住院治疗,20日中午逝世,终年82岁。
郑天挺教授治学严谨,精于比证。早年受老师黄侃、刘师培等的治学方法的影响较大。主张研究历史应从客观事实出发,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求真、求用,认为只有更多地占有资料,才有说服力。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,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,为明清内阁档案的整理研究做出了贡献。此外在隋唐史、魏晋南北朝史、音韵学、历史地理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,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有突出的贡献。
图/裴 珏
编辑/林 倩
转载请注明出处
你的赞是我们用心运营的最大动力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