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一般来说,一两银子相当于1000文铜钱,所以你如果用一两银子买一个价值上百文铜钱的商品,商贩还是得找给你几百文铜钱,光数铜钱就得数好久,而且携带也不方便。

所以,面对银子这种巨大金额的货币,最终古人们想到了一个办法,把银子用钢剪剪碎来进一步降低单块银子的重量,便于和铜钱进行兑换。我们在电视剧中也经常能看到古人们用碎银子买东西(电视剧里好像都是不用找零的),这些碎银子就是剪下来便于消费的。在古代重量单位是这么换算的:1两=10钱=100分=1000厘=10000毫。由此可见,如果能把银子剪的足够小,再跟铜钱兑换,这样就方便多了。

▲剪银子的工具

那剪下来的银子怎么称重呢?当时古人们发明了一种精确到“厘”的精密称重仪器——戥(děng)子。剪下来的碎银子经过戥子的称重后,在买卖双方一致认可的情况下,交易最终才能达成。因此一些有钱人出门购物除了要携带银两外还需要携带钢剪和戥子,便于商家找零。

除了银子,戥子也用来称贵重的药材、香料、颜料。所以,往往达官贵人家才有戥子,甚至由乌木、象牙等制成,流传到今天,也就成了收藏品。

可能有人会说,就不能在家剪好、称好之后再去消费或者让商家准备这些工具吗?

在古代,银子在大宗商品交易上用的比较多,所以大宗商品卖家可能会备有钢剪和戥子,但是一些零售卖家或者集市上的小贩基本没有这些东西,如果你拿着银子去消费又没有携带戥子对银子进行称重,你说这银子的重量怎么算?

除非你是古装电视剧里的大侠,买完东西后扔下一锭银子,然后豪爽地说上一句:“店家,不用找了。”

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永银文化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