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仁由己
子貢請教孔子,人怎樣才能修養仁德呢?孔子就給他說了一個比喻:「對於工匠來說,要想做好他的工作,一定先要磨好所用的工具。同樣,一個人住在國家裡應該先在該國的賢能官吏領導下,為國家服務,並努力結交有仁德的人。」具體的做法正如孔子對學生樊遲所說:「日常生活要謙恭,做事要敬慎,待人要忠誠。這些德行即使到了野蠻的夷狄地方,也是不能拋棄的。」所以,孔子說:「為仁由己,己欲仁,斯仁至矣。」說明「仁」完全是個人自律、努力的結果。
當仁不讓
有一次,孔子和學生們討論「仁」的問題時說:「如果你們遇到行仁的事情,對於師長也不要謙讓,應該奮勇爭先,毫不推遲。」但是,對於長久過着窮困生活的人,如果沒有仁德修養,他們是無法忍受的。同樣,沒有仁德修養的人,對於長久過着安樂生活,也是不能忍受的。一個天生有仁德的人,總是以仁德為生活中最大的快樂;一個聰明的人,把仁德當作最有利的生活規範。
行仁政的條件
子貢經常追問孔子關於「仁」的道理。子貢問孔子如何處理政事,才能體現「仁」的精神。孔子指出三個條件:糧食要充足,軍備要充實,人民要信任政府。子貢又問:「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,這三項條件中可以先去掉哪一項呢?」孔子說:「應先去掉軍備。」子貢又問:「如果情況還是不允許,可以再去掉哪一項呢?」孔子說:「那就應該去掉足食。因為自古以來,人總是免不了一死,可是,假如政府不能取信於民,甚麼事都無法建立了。」